笔者正是带着对这段话的体验式心境,小心地走在那座大山的每一个高地和山洼。傍晚时分,当一轮血色残阳缓缓坠向西面的群山,那一刻,脑海中那幅日军在横股阵地全员 玉碎 之黄昏的画面,顿时与眼前的景象交融,一时心头涌起无限沧桑。这,莫非就是那种让人沉溺其中难以自拔的历史情怀?
笔者本来想能如刑事案件调查那样把那个山头发生的事情和细节都搞清楚,因为日本人品野实就是这么做的,尽管他们只活下来十来个见证人。一投入其中,笔者才发现这实在是个无法企及的目标:最具参考价值的中国官方战史资料,不过是一两本作战部队编写的叙事简略的油印本小册子 (而美军编定的《中缅印战区战史》装了满满一个木箱 );尽管有那么多战争亲历者,但是留下资料的却微乎其微,尤其是那些具有 战壕真实 的老兵口述史料,实在是太少了。
为何会如此?这又是个类似对待陵园和纪念碑般的问题,一旦深究必定伤心。事实上,中国人对于历史的态度,一方面为政治气候所左右,当局者对于历史的评价往往受制于现实功利因素。比如,因为滇缅战场为美国人史迪威所主导,而史迪威后来与蒋介石彻底闹翻,这使得国民党方面甚至将东线豫湘桂战场的惨败都归因于在滇缅战场浪费了过多战力,于是对这段历史加以忽视和贬低;另一方面,或许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本来就是惯于 定性 而轻视 定量 研究的; 定性 固然可以经常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定量 也往往就是 莫须有、 差不多 、 大概齐 。 胜者王侯败者贼 式的历史实用主义观念,让中国的 王侯 和 贼 都一转眼就把刚刚流淌的鲜血擦得干干净净,付出的无数生命只是粗线条文献记载中的一个统计不精确的数字 日本靖国神社里供奉的鬼魂精确到个位数,而我们纪念碑的碑文则只能概而言之。
多年以来,对于1944年的中国军队滇西缅北反攻作战,只有云南历史学者徐康明、吴宝璋、戈叔亚、陈祖梁、李正等人在对此进行艰苦细致的寻访调查。笔者只能宽慰自己,我已尽最大的努力在探寻昔日的一切,而这种探寻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份深深的踏实感和满足感。
上一篇:上一篇:中国国产航母竟然跟印度一样差? 游乐场都比它
下一篇:下一篇:美媒:普京指责西方挑起乌克兰危机 遏制俄罗斯
港报关注解放军承认士兵作弊:饭粒遮传感器 港媒称,解放军承认,训练中有一名穿过枪林弹雨而安然无恙的超人士兵,其实是在作弊。 据香港《南华早报》1月22日报道,《解放军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