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对类似试验的不满有其非常客观的原因。首先,在轨道上被摧毁的卫星碎片可能对其他在轨航天器造成危险;其次,美国在此轨道上有整个系列的军事卫星,它们主要用于太空侦察和引导精确制导武器攻击目标。中国此举清楚地表明,自己有能力在必要时消灭假想敌空间集群。
应当指出,自卫星问世以来,人类就开始练习各种反卫星手段。率先挑起反卫星竞赛的正是美国。1959年6月,美国企图消灭当时使用寿命已经到期的本国“探险者-4”卫星。为此目的使用了“大胆猎户座”远程弹道导弹。1958年,美国空军签订合同,制造实验型空基空地弹道导弹,在此项目框架内研制出的“大胆猎户座”导弹射程为1770公里,不仅是第一款能从飞机上发射的远程弹道导弹,还是第一款用于拦截卫星的导弹。但是,美国击落“探险者-4”卫星的尝试没能成功,从B-47轰炸机上发射的导弹偏离卫星多达6公里。之后该项目工作又进行了两年,后来才彻底停止。
但是,美国一直没有放弃同卫星斗争的想法。美军展开了名为“海星黎明”的规模空前的项目,在太空进行了威力巨大的核爆炸。1962年7月9日发射了“雷神”弹道导弹,其弹头威力为140万吨TNT。导弹在太平洋约翰斯顿岛上空大约400公里处爆炸,在距离震中3200公里处的萨摩亚岛成功进行拍照,距离震中1500公里的夏威夷群岛主岛瓦胡岛上的数百个街道照明灯,以及电视和收音机都被极为强烈的电磁脉冲震毁。正是电磁脉冲,以及地球辐射带带电粒子浓度的增加,成为美国和苏联7颗卫星报废的原因。这次实验“超额”完成任务,爆炸本身及其后果造成当时在轨卫星集群的三分之一发生故障。另外,“通讯卫星-1”也成为历史上第一颗被毁灭的商业通信卫星。而地球大气层辐射带的形成,则成为苏俄花费两年时间调整“东方”载人飞行计划的原因。 但是,像核武器这样的极端手段毫无道理可言。而且在轨道上第一次如此严重的爆炸结果表明,这种武器没有选择性。五角大楼明白,这种手段可能会对美国自身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决定放弃核武器这种反卫星手段。但是美国反卫星武器的研发工作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加速展开。
苏联在对待反卫星武器研制的问题上较为“微妙”。第一个实验项目是从飞机上在2万米的高空发射单级推进导弹,弹头威力仅为50千克TNT,而且只有在偏差不超过30米的情况下才能确保毁伤目标。但是当时苏联根本无法达到这种精确度,因此在1963年推翻了这个方面的工作,也没有进行针对具体航天目标的导弹试验。
在载人航天项目由“东方”航天飞船转向“联盟”飞船时,科罗廖夫开始研制代号“联盟-P”的太空拦截器。但是,苏联并未计划在此轨道拦截器上安装武器。该载人飞船乘员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太空目标,首先是美国卫星。乘员必须进入太空,要么用机械手段摧毁敌方卫星,或者将其放到特殊容器内送回地球。但是,苏联很快就放弃了这个项目,因为费用较高,技术极其复杂,而且危险,尤其是对航天员。
另外一个可能的方案是在“联盟”飞船上安装8枚小型导弹,由航天员在1公里处的安全距离内发射。苏联研制的自动拦截站就配备这种导弹。上世纪60年代,苏联一直试图找到确保打击假想敌卫星的可靠手段,但是设计师经常遇到各种问题,而且当时苏联经济根本无力支持同时展开几个项目,比如在轨道上部署整个“卫星歼击集团军”,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就能直接在轨道上长期作战。
苏联最终决定选择最便宜,而且相当有效的方案,向太空发射卫星歼击机,瞄准应当被消灭的目标,计划利用拦截器爆炸及其弹片的杀伤力来消灭卫星。项目名称为“卫星歼击机”,卫星拦截器本身代号“飞行”。项目工作由第51设计局负责。卫星歼击机是一个重约1.5吨的球形装置。由300千克炸药舱和发动机舱组成,后者配备可以多次启动的轨道发动机,工作总时间约为300秒。在此时间内,拦截器应当接近被消灭目标,进入确保毁伤距离。“飞行”卫星拦截器蒙皮能在爆炸时形成庞大数量的碎片,以极快速度四散飞向目标。“飞行”卫星拦截器参加的首次卫星拦截试验获得了成功。1968年11月1日苏联卫星拦截器“宇宙-249”消灭了此前一天发射的地球轨道卫星“宇宙-248”。之后又进行了20多次试验,其中大部分成功。从1976年起,为了阻止轨道卫星垃圾进一步增多,苏联的试验不再采用爆炸方式,而是歼击机和靶标接触之后,借助发动机使其脱离轨道。这种系统相当简单、安全、实用,更重要的是廉价,因而在7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
苏联在80年代之交开始研究另外一种反卫星系统。1978年,“信号旗”设计局开始制造使用破片杀伤战斗部的反卫星导弹,计划从米格-31歼击截击机上发射,通过飞机使反卫星导弹进入预定高度,然后炸毁敌方卫星。1986年米高扬设计局开始为两架米格-31歼击截击机配备新武器,新版飞机代号米格-31D,携带一枚专用反卫星导弹,火控系统也为使用这种导弹而彻底重新调整。
除了专用型号的米格-31D歼击截击机之外,“金刚石”设计局研发的反卫星系统还包括位于哈萨克斯坦萨雷沙甘靶场的45ZH6“树冠”地面雷达站和光学探测系统,以及79M6“接触”反卫星导弹。米格-31D只能携带一枚10米长的导弹,毁伤高度在120公里的卫星。卫星坐标应当由“树冠”地面探测站传送。苏联解体后该方向工作未能继续进行,于90年代停止。
上一篇:上一篇:中国大批海警船装备舰炮 疑似30毫米口径
下一篇:下一篇:外媒:俄防长访古巴加强军事合作 俄军舰进拉美
港报关注解放军承认士兵作弊:饭粒遮传感器 港媒称,解放军承认,训练中有一名穿过枪林弹雨而安然无恙的超人士兵,其实是在作弊。 据香港《南华早报》1月22日报道,《解放军报...详细>>